《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教学片段:
师:把4/5米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米?
生:4/52=2/5(米)
师:你们认为他做得对吗?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由分数乘法的法则类推出来的,我想2也就是2/1,我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商作分母,所以4/52=2/5。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4/5米是4个1/5米,把4个1/5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两个1/5米,也就是2/5米,所以4/52=2/5(米)。
生3:4/5除以2就是把4/5米平均分成2份,求1份是多少,1份也就占总数的1/2,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我能转化为分数乘法,4/52=4/51/2=2/5(米)。
师:你们对这三种方法都认可吗?
生:(一致点头)认可。
师:(点头微笑)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生4:第一种方法不好,如果是4/53就不能除了。
师:看来第一种方法不具有普遍使用性,是吗?
生5:第二种方法也不能计算4/53类似的问题。
(此时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陷入了思维的沉静,沉默片刻之后)
生6:老师,我有办法使第一、二种方法都具有普遍使用性,我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被除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3倍,不改变除数的大小写成4/53=(123)/15=4/15。
师: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谢谢你的精彩回答。
生7:我认为这种方法还是不太好,如果是4/53/7,按这种方法计算就太麻烦了。
师:大家赞同这点意见吗?
生:同意。
师:此时你们想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概括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生:
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一味地执行教案,而是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地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教学,才使学生创造出了绚丽的思维景观,由于生1的回答,才便于我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接受到了挑战,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创造,以寻求新的答案,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有人喜欢循规蹈矩,由分数乘法的法则类推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商作分母;有人喜欢标新立异,得出4/5除以2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有人喜欢提出疑问,在用第一、二种方法能解决4/5除以2时,竟然提出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4/53;也有人喜欢追准不舍,生2在曲折不平处奋力向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掀起了思维的波澜,他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一步步地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思维浪花。
此时,我由衷地佩服他们这群创造课堂亮丽风景的学生们,细细琢磨,不过是给了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结果创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看来,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求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师生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尝试自己归纳计算法则,初步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关的分数除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分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引入计算也可以如此有趣!
1、 初步感悟: 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生齐声:中秋节!)对,中秋节!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能和六1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一定是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据我所知,昨天和今天来自南京市各个区的多位数学老师到咱们学校借班上课,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天共有多少老师来上课?
(学生议论纷纷;师:多了,少了,差不多了)
这样吧,老师提供一条信息:我来自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众多老师中只有我一人是咱们区的老师,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下能知道共有多少位老师到你们学校上课吗? (学生们迅速回答出有14位老师。)
2、 创设情境:前面提到中秋节,这可是我们中国人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风俗?(生:吃月饼;晚上合家吃团圆饭;赏月;吃石榴)其实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大家并不在意晚上那顿丰盛的晚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人们的心,对吗?那首歌唱得多好呀: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不,陈宇的爸爸也匆匆往家赶请看屏幕。
出示例题:陈宇的爸爸在郊区工作,中秋节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从单位骑摩托车到家要1小时,骑了18千米时发现用了小时,爸爸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反思与探索
学生们是简单而纯洁的,他们总是睁大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无暇的心作出判断和选择:过于理性、抽象、过于繁难或简单、脱离生活的数学课都会令其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虽然他们已经习惯于面对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就能解决问题。但常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组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会逐渐拉开与数学的距离。其实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枯燥的计算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有教师对他们的一份尊重与信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开头设计的猜一猜环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却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地提供一条信息,我一人,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学生可以用整数方法解答,同时这一个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分数除法的算理,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埋下伏笔。而利用中秋节巧妙引入例题,既合情合理又自然有趣,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了
※ 在经历中体验这样的探究很有意思!
1、 捕捉信息:看了题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发现?
2、 引导 ……此处隐藏8435个字……自己的动手操作中,借用已有经验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看来每位学生都有成为数学家的天份,就看教师能否带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符号的内涵。
同样也是“做数学”,我校张秋菊老师的一节“角的度量”课,更让我体会到“做”的重要。她改变了原有的教材呈现方式,在“做”数学中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课原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告诉学生什么是角,再教给学生如何测量角度的大小,最后告诉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旧教材老师教知识,教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张教师转变了教材的呈现,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学习的方法,知识的生成。
张老师在教学从“用扇子折角”开始,带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生成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的这种现实情境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上的现实。
面对着情境中已生成的数学问题,老师并不忙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在一次次折角中知道90deg;45deg;30deg;15deg;角。再试着折一个角,学生在求解遇到了困难,此时用电教媒体来解决角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求解的过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体验,从而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两节课都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⑴强调动手实践活动,从周围生活选取活动材料。
⑵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⑶提倡合作学习。
在美国国家委员会的《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实在来说,没有人能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在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同时,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操作、实践、考察、探究、经历过程中,去自己发掘新的知识,新的规律,也许这些发现是幼稚的,但这必竟是孩子们自己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无数次的这种探索才能使学生渐渐的体会出数学奇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与哲理。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倡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种“做数学”的方法,把以定型化、定量化写在书中的无味数学知识,还以丰富的思维过程,将数学课本激活,使之恢复活性和灵性。把古板的定义变得脉脉含情,把艰深的算理变得平易近人,把枯燥的计算变得丰富多彩。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数学思维的再现,弥补了课本的不足,还学生以生动、精彩、充实的数学。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3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的。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内容选择一根绳子,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看的出来,学生对绳子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绳子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对÷2的探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时,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4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突出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在重点的学习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难点教学时通过图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透彻地理解算理,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诱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
然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猜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再集体验证计算方法;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直观认识中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从而学生领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意义。
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提高。 在巩固应用环节,通过在情境中笔算、解决问题、思维拓展这样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不仅在计算中巩固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整堂课我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中发现知识;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计算,使学生在不同思维,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认识中解决问题,领悟知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当学生总结出算理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强化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5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继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例2结合整数除法的问题,“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激活学生对除法数量关系的回忆,并用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求吃每人吃1/2 个、1/3个、1/4个,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出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这个数乘以几分之一的倒数。例3是对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方法的拓展。通过在条形图上分一分,让学生直接得到4÷的结果,再利用例2得到的方法算一算,发现结果是相同的。最后,通过对两个例题的比较,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5——8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新学的计算方法,并与分数乘法和前一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作对比,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学习整数除以分数后,部分中下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把被除数的整数写成的倒数;
(2)把被除数的整数和除数的分数都写成了倒数。严重受到负迁移影响。在教学中如何克服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算理: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实质上是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其次,要加强比较训练: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进行分组练习,以强化加深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