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注重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 正 方 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应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里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3.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4.应用网页制作做了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图文并茂在课堂中的作用。
5.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习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习,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习形式,既使学习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平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习,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习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习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在平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习(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习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 ……此处隐藏11267个字……/p>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