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19 08:00:06
关于说课稿集合6篇

关于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语文组1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麻雀》(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小麻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教材的开场是有其特殊的含义的,说明了这篇课文在教材中是十分重要性。《小麻雀》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不听劝告妈妈,试图飞出窝来却一不留神落到窝下,遭遇到了大花猫袭击,麻雀妈妈为救他,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住大花猫,最后导致自己的尾巴被花猫咬掉的故事。本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第三阶段(5-6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能够正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并抓住重点句子,了解其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文中的重点句,并理解其意蕴是本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阅读“学习链接”,或查找更多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找高尔基的《童年》等作品来读一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贵在切合学生实际,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将采用启发式谈话导入:四年级是我们学过了一篇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中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也是关于麻雀的课文《小麻雀》。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著名大作家高尔基的这篇童话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随后揭开课题,并简要了解作者高尔基的概况后,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麻雀,麻雀妈妈又是个怎样的妈妈?同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设臵一个问题:从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小麻雀与麻雀妈妈的对话你了解到了什么?采用分角色的办法,抽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来朗读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问题答案。

接着,全班有感情的朗读14-19自然段想想小麻雀和妈妈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重点理解课后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并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能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课后星号题中的那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细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 作业2: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过不听父母劝告的情况,是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课后把它写出来。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母子对话:小麻雀充满好奇,充满疑问;妈妈则细心照看,再三告诫;第二个阶段是经历危险:小麻雀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妈妈奋不顾身,保护孩子;第三个是内心感受:小麻雀既高兴又难过。最后总结出全文的思想感情是:不听劝告吃苦头;经受磨练长本领!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 ……此处隐藏10006个字……赏乐曲、考虑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同学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资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考虑,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同学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同学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同学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同学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同学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同学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同学,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同学的关注,同学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妙,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资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同学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让同学感觉到自身生活在充溢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同学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同学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同学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局部单元同学才有所涉和,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同学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示应给予充沛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身的教学行为对同学发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同学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发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是经过笼统和概括出来的话,同学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发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自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笼统。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局部。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发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和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身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坚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妙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妙,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同学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发明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同学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资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同学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同学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同学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同学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溢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同学想知道声音更多奥妙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身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学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方,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干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同学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同学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同学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同学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同学明确要考虑的内容并在独立考虑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同学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同学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方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同学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一起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同学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同学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考虑。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同学充沛利用有结构的资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同学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同学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考虑延伸

让同学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同学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同学考虑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同学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关于说课稿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