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19 12:26:07
【精品】说课稿范文五篇

【精品】说课稿范文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6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这组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的变迁的过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板块结构,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朗读法、讨论法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诵读、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板块进行教学。

板块一 创设情境,感受小村庄的美

我用课件出示“美丽的小村庄图”,引导学生描绘小村庄的美丽。学生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看着画面,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描绘小村庄的美丽。此作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生充分描绘的基础上,我出示诗歌,让学生读。最后运用简笔画,再次展现小村庄的美。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的“美丽”给自己带来的那种震撼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学生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让他们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

板块二 感情朗读,感受小村庄的毁灭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确,书是学生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老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因此,在“感受小村庄的毁灭” 这个板块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使其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村庄发生了什么事的自然段,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的情景。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雨下得特别利害的句子“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我接着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这句话,有全班齐读,配乐读,个别读,评读,赛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提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的方法理解“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学生通过朗读,说体会,评价,再读,这样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越读越有味,趣味无穷。而且朗读时的声情并茂,将学生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劲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在学生充分感受小村庄的毁灭后,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即“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卷走了?这场悲剧真正的制造者是谁呢?”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我以引导学生质疑的方式,在他们兴味盎然时,过渡到第三个板块的学习中。

板块三 小组合作,探究“小村庄毁灭的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第三个板块里,我首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参考提示,在小组内展开学习,探究小村庄毁灭的原因。在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我适时引导。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不是让这一学习方式走过场。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这时,我让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各有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想法。在听取汇报时,我耐心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学生汇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此时出示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保护环境。

板块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升华情感,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中。在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孩子们,面对着曾经美丽可爱而今却变成一堆废墟的小村庄;面对着曾经在此欢歌笑语,辛勤劳作,享受农家乐如今却命丧黄泉的乡亲们,你们想说些什么?”我以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争相发言。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读读自己收集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然后观看我收集的环境污染的图片。在学生情感的波澜汹涌澎湃时,我鼓励学生设计一句环境宣传小标语。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善良的。他们在倾听和观看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小标语的创作中。一句句热情的、包含心愿的小标语告诉我们,他们这节语文课是有收获的。

……此处隐藏1641个字……p>

2、技能目标:通过具体情况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从多角度想出简单小数乘法的结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大纲倡导对概念性的内容不下准确的定义,而是通过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理解其内涵所在,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因此,让学生感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利用已学的知识基础计算其结果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复习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发现小数乘法意义,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合作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组织教学。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①,即欣欣文具店全景图。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如果你来买某种文具,怎样才能知道你该付多少钱呢?”旨在让学生明白要知道购物中需要付多少钱,必须知道物品的单价和所购的数量。待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出示②,即文具专柜。在学生观察中提问“你从这个文具柜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二是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从学生提的数学问题中,选择“买3支钢笔需要多少元?”让学生自主解答,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算式2×3表示什么意义?从而为后面小数乘法意义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明理获知

首先是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在学生回顾整数乘法意义之后,提问“买三块橡皮需要多少元?”,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学生这时应该不难就能列出算式0.2×3,随即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初步感知0.2×3表示的意义。紧接着设问“0.2×3的结果是多少?”,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计算0.2×3的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小数意义、小数加法和将小数转化整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随机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再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能用自己的话阐明小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揭示课题并板书。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四组闯关题。第一关是试一试:①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元?②买两把直尺需要多少元?这关是模仿性练习,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关是涂一涂,即根据算式涂涂得出结果。第三关是填一填,即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根据乘法算式写加法算式,这两关是提高性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第四关是想一想:0.2×3=0.6,3×0.2=?这关是深化性练习,一是让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二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整数乘小数的意义也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通过这样闯关练习,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体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帮助学生整理,解决疑惑问题。

总之,本节课这样设计是基于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从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新知的获取,建立数学模型。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对“生成”和“开发”的关注如何,把握如何,调控如何。

说课稿 篇5

1、教材课题: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人教版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第一框题。教材第一节介绍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第二节讲经济体制。二者的关系可以类比为剧本和舞台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确立经济体制的依据,经济体制则是按照经济制度所设计的经济运行方式。整个经济常识教材的主线就是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知识,所以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文科尖子班的学生,基础好,思维能力强,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经济体制问题,且对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缺乏生活感受,因此,授课应有充分的过度和系统的讲解,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典型事例,理解经济学原理。

3、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上,识记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特征,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能在具体材料中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

(3)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设疑、讲解、运用。

4、教学重点:

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能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因所在,因此要作为教学重点。但这一知识点重而不难,不宜一一讲解,可采取阅读、归纳、填表的方式解决。

5、教学难点: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市场三要素(供求、竞争、价格)的互动是市场能够调节资源配置的原理所在。难点的解决采取温故知新的办法,通过复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市场如何通过供求、竞争、价格三要素的互动配置资源。

6、教学过程:

(1)复习课程导入新课,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联系中引出第一个话题:什么是资源,为什么要进行资源配置。

(2)问题过渡(资源配置应采取什么方法),引出第二个问题是市场,什么是市场经济。

(3)问题引路,克服重点和难点:

①市场能否实现资源配置?

②市场能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练习环节、学以致用:设计具体的工程招标材料,让学生分析所体,所体现的市场经济特征。

(5)简要总结,引导预习。

7、课后反思:

(1)讲惯了高三总复习的课,总是好讲,好多讲,导致时间安排不当,整节课前松后紧。

(2)借这个机会衷心地表达我的谢意:今年六七月份,我参加省上和全国的系列教研赛课活动,校领导、教务处、科研处、政治组贾组长及全体同行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是我立足三尺讲台,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

《【精品】说课稿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