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19 12:26:11
【热门】说课稿4篇

【热门】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沈从文的《端午日》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这是一篇新编入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①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 通过课文,分析作者描绘赛龙船的精彩场面,以及生动精炼的语言。 ③ 分析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④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我把这篇课文放到了第三单元的开头,作为这一单元的开篇一课,所以我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分析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上,主要是为学习这一单元的其他文章开一个好头。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4、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描写赛龙船场面时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时,要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另外我还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法,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

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并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在讨论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发表各自的看法,经大家讨论后形成系统、统一的结果。教师提问时,派出其中一人作为代表发言。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我从这一目的出发,设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主要就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比如通过自我阅读、思考、探究以及小组内积极探讨交流的方式,已达到上述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为导入新课、正文引入、细节品读、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具体细节如下:

1、导入新课

先由一首描写端午节的诗歌来引出端午节,再让学生回忆本地区过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最后,指出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这一过程计划用时3—4分钟。

2、正文引入

(1)预习检查:① 检查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程度,教师做相应的补充和评价。

② 检查学生对文中部分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一些字词的读音、

写法、意思等。

(2)诵读感知: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在阅读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其中最吸引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交流讨论: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讨论上述问题。这一过程计划用时8分钟。

3、细节品读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细致的分析赛龙船的场面,其次是分析观看龙舟竞赛的人潮和竞追鸭子的赛事。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课文分析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用事物的具体特征去分析场面。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

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这个激烈的场面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到文中自主找描写观众的文字,并适时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5分钟。

4、归纳总结

在总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以上,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先生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我们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我们明白了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对于我们一个集体的重要性,真是不虚此行!

5、拓展延伸

这部分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前提是时间充裕):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和中秋节,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例如求福保平安、辞旧迎新、对幸福美好未来的向往、企盼丰收等;渴望人人平安、家家团圆幸福等)

6、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用文字写下来,尽量抓住重点,并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可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这一作业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能够在学完本课之后主动去探求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达到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描写(正面) 热烈 欢腾

龙舟竞赛 详写 紧张 激烈

联想(侧面) 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竞追鸭子 (想象) 略写

说课稿 篇2

1、学生讨论: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为什么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教师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3、学生讨论: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通过默记、朗读、背诵、限时练习,抢答、讨论等形式安排练习,使学生对知识应用延伸。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科学教师,孙传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空气和水》一共有7课,《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这一单元是以水为主要线索,用感观和实验的方法观察水和空气,观察方法引领观察内容,以比较为手段,以维恩图为促进概念转化的方法,形成关于液体、气体的概念。

2、课程分析

本课让学生对水和食用油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如颜色、气味、粘稠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本课在单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们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去实验。为下面研究水和空气的对比做了很好铺垫。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认识是模糊的。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及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培养、锻炼、提高及澄清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和实验的方法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维恩图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准备】

2只试管,1只装水,1只装油。玻璃片,1只空试管,2只滴管(标记上1号,2号),面巾纸,试管架等。

【教学设计】

活动分析:

本课主要进行五个活动。

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

二是比较它们的浸润和液滴形状;

三是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四是比较水和油的沉浮情况。

五是观察液体具有的共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

其实五个活动既是穿插的开展又是在有序的渗透。因为在比较的过程中,既是在不同中找相同,又是在相同中找不同。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桌子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什么材料?

预设:试管,水,食用油,滴管,面巾纸,试管架。

师:这节课我们就比较水和食用油,关于水和油,同学们想想有哪些不同?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1、认识实验用具。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引出本课的主题。(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利用感官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

1.确定方法:比较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预设1:看,听,摸,闻,尝。

预设2:教师追问:尝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策略2:尝是不卫生的,不安全的。不合适。

2.确定记录的方式:维恩图。

3.观察活动。

教师引导:

方法引领观察的内容。教师巡视与学生们交流观察方法具体如何实施和所能观察到的内容。

4.小组汇报。

预设1:颜色和透明度混淆是一回事。

策略1:教师出示同一种颜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来纠正学生们的认知。

预设2:水没有闻到味道,油闻到味道了。

策略2:闻的方法知道的是气味,味道是通过尝的方法知道的。

本环节达到目的:使学生们通过感官观察能够比较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并且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注重观察方法的科学性。并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把维恩图进行完善。学会了在不同当找相同的方法。

活动二、观察浸润现象、比较液滴形状。

1.引入:同学们,在刚才摇晃试管听声音的时候,有人把水和油洒出来了吗?拿面巾纸擦擦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进到纸里面去了。

目的:学生们很难直接说观察浸润的现象,通过前面活动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就是浸润现象。而且可以起到过度的作用,过度既不死板又可以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究的尽头。

2.液滴的比较观察。

再次过度:有水和油进不去的材料吗?引出玻璃片。

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把玻璃片放在桌面上,拿1号滴管取一滴水,2号滴管取一滴油分别滴在玻璃片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水滴和油滴,不要把水和油滴到一起。

教师应考虑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滴管,如何取水滴和油滴,如何观察形状,从哪个角度观察等方面的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们规范的实验的能力和如何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汇报并画出水滴,油滴的形状。

预设1:水滴比油滴高,水滴圆形,油滴发瘪。

活动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的方法。

1.怎么比较水和油的重量呢?

预设1:学生说不出比较水和油的轻重方面。

策略1:教师可以引出生活中吃饭时喝汤的时候发现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的实际例子。

预设2:学生说出用秤去称量重量。

策略2:现在没有称量的工具。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出混在一起。看谁在上面谁在下面。

2.把水和油倒入空试管进行实验观察。

3.汇报现象并进行分析。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仔细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己尝试解释现象。

活动四、观察同一物体在水和油中的沉浮情况。

教师演示,并请学生们汇报现象并做以分析。

目的:使学生们感知到水和油都是浮力,但不求全班说出浮力的这个词。能够感知沉浮情况就可以。

活动五、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

1.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装水和食用油。

2.教师把水和油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请学生观察现象找相同之处。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可以观察到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改变而改变。水和油都可以流动。总结水和油相同点。

三、小结以及拓展。

学生总结:请学生们观察维恩图来总结水和油的相同和不同。

教师拓展:通过今天学习的比较水和油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比较其他的液体。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重力势能》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本节重点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这个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从能量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疑惑。这样做也可以为后面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高中阶段要定量地学习重力势能并体验其建立过程。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重力势能的改变,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仍然要通过具体形象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势能,知道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类比推导,形成严谨的物理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难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标矢性。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三个情景: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水力发电站的图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让学生从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时引出本节新课——重力势能。【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功与能的关系。

《【热门】说课稿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