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20 10:13:07
关于说课稿3篇

关于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俑》选自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第9课。这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雕塑如同一颗璀璨的夜明珠,注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传承中。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及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积极地参与研究性活动,具有时代性。

l 学生分析

本课采用网络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欣赏课不能只单单欣赏,还要学会评述,并与动手练习相结合。如果让学生课前寻找资料,一是加重学生负担,二是可能学生寻找的资料没有针对性。网络的普及使八年级同学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网上学习的能力,自主地在网上探究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自己动手实践的环节,则兼顾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

l 教学目标

——知认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陶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极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中陶俑的艺术.

——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形象入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2. 学会在网络的自由领域中自主学习,懂得如何探究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体验雕塑的造型艺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l教学重点 1.秦始皇兵马俑的表现形式;2. 体验陶泥雕塑造型

l教学难点 秦、汉代雕塑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l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雕塑?”,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兴趣。导入课题。

二、知识积淀

请学生根据预习书本回答 “什么是雕塑?雕塑的分类有哪些?”“什么是陶俑?”这几个问题。

(一)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能够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按其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纪念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民间雕塑、架上雕塑等。按其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透雕。中国古代雕塑又分为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

(二)什么是陶俑?

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他的题材有人物、马、牛、狗及建筑物等。

三、网上探究

教师播放《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陶俑》两段视频,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1、请学生为刚才的《秦始皇兵马俑》短片配上精简的解说词,介绍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作为现场宣传短片,播放给国内外游客观看;

2、秦代与汉代的雕塑有什么不同?以秦“兵马俑”和东汉“两舞俑”为例,你更喜欢哪一种艺术风格,为什么?

3、请你补充课本:为大家介绍唐代又出现了哪一种别具风格的雕塑?它是由什么色彩组成的?它与秦俑、汉俑有什么不同?

教师开放网络平台,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去探究答案。

师共共同交流答案,各抒己见。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四、实践体验

请学生用手中的陶泥雕塑一个陶俑,表现手法和内容不限。

请完成的且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五位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到前台展示,并作自评,然后请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后,教师略作评价。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知识。

五、课后拓展

教师为学生布置拓展主题:寻找身边的陶佣。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版8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触摸美丽》。

1、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它是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平凡、朴实的物质材料,并从中发现由不同材质本身的肌理、质感产生的形式美,并利用材质的美感进行创作、制作装饰品。探索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一、说教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初步体验材料的不同肌理和质感特征,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力目标:能选择运用自己喜欢的自然材质创作简单的装饰作品。

(3)、情感目标: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及同学之间友好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

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利用材质进行造型。

4、教学任务:

怎样运用材质的形式特征进行创作,并充分体现其装饰性与趣味性。

二、说教法

变“教师讲课”为“师生交流”,变“灌输”为“引导”,实行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三、说学法

本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突破传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由评述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通过分组游戏,合作完成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并体验合作的效率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这一课我分为两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以体验和分析材质的不同质感为主;第二课时以动手制作为主。

1、分组游戏:在事先分好的八个小组中各选代表一名参与游戏。把这几位同学的眼睛蒙上,让他们去触摸其它小组收集好的一些材料,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只凭触觉辨别出更多的物体。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再加上同学们的讨论活动,同学们得出了不同材质具有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特征。通过这个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出了课题。

下面我就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2、展示:展示用不同材质制作的作品,及利用多媒体展示材质的美感。让同学们充分体验不同材质带来的多方位的美联社,并惊叹,原来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物品,甚至一些“废品”经过艺术加工后可以创造出强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析:请各小组展示自己选择好的画,由小组长来向同学们分析自己的画应该利用什么材料,通过怎样的手段制作,才能达到装饰画的效果。

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利用第二课时制作,并举办一个小展览,对优秀作品进行评析。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可爱而又渺小”、“资源的有限与面临的枯竭”、“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通过《地球万岁》一课已初步认识到了地球对我们的重要性,而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会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认识地球。

二、教学目标 、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 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问题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并能够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 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 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观察感悟、情感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 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观察激趣——问题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观察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所拍摄的地球美景这前,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几张宇宙中的图片,然后我设计了这样几句导语:“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 ,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好朋友,它就是——地球”,然后又观看地球的国片。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想用一句什么话来赞美地球?”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问题探究

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入手,对学生对通篇课文的理解有很好的帮助。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我们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那在课文当中作者用哪一句话概括了地球的特点?得出“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从这一问题入手,来全面、准确地认识地球。

1、感悟地球的'外在美

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图片,已初步感受到了地球的美,这时可再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对其中词语的咸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这时“面对如此美丽可爱的地球,我们人类把它称作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地球的伟大有了初步的认知。

2、感受地球的内在美

“地球的内在美体现在哪?”这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了地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对地球的伟大与无私奉献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3、感受地球的渺小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已认识到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是啊,地球是伟大,它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可是你知道吗——出示“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通过这个句子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心疼地球。

4、地球的易碎性 (资源的枯竭)

地球像一叶扁舟,可就是这一叶小舟却载着60多亿人在茫茫的宇宙中行驶,它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机关报资源,可我们人类呢?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它的?观看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并进行解说,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地球妈妈易碎的原因,这时学生的情感又有了一定的升华,此时再引导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更能有切切实实的感受。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5、地球的唯一性

“等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我们便再也无法生存了,这时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吗?”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又对地球的唯一性,人类的不能移居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升华情感

认识到了地球的唯一、人类的不能移居,再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共鸣,学生的情感认识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四)拓展迁移

当学生的情感认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又给学生观看了两条网上的信息,分别是‘布什总统抛弃东京议定书和布会总统不参加拯救地球的会议,让学生谈感受,并倡导他们给布什总统写劝说稿,这样的设计,使情感的抒发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并且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之后,让学生畅谈“因为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这时学生内心的想法便自然而然的便是肺腑之言了。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小结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感悟情境;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理解升华;利用问题探究,把握要点、升华情感;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说课稿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