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时间:2024-01-04 15:57:59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只有内外条件都具备,才能欣赏到无限风光。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叙议结合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三)研读文本,问题探究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①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

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

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

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 ……此处隐藏14080个字……>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四”。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记叙记山(山→院→洞→碑)仆碑(1节)

(1、2节)游洞(前洞→后洞)后洞(2节)

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3节)

(3、4节)漫灭谬传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总结:“《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模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地方帮助到大家,也祝愿每位老师工作顺利!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