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时间:2024-03-30 10:13:17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看见》读后感1

花了两个工作日,将柴静的新书柴静看见通读完。写下这篇看见读后感,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性的选择标志性事件,只选择了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舍友说她对柴静没有感觉,她喜欢杨澜,之前读过杨澜的一问一世界,整个书中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很是歆羡。可是它距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我不会同时辗转于六门语言之中,我没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她的一切与我很是不同。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的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柴静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的深刻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这时候,心理想:如果一个人把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体味的如此之深,那她的生活岂不是很累,很矫情?自己也曾经想,如果没心没肺地过每一天,开开心心,那活着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书中,经常会引用胡适的一些名句,这折射出柴静对胡适的认可和赞同,我也是极敬佩胡适的,所以我们都是平常人眼中的愤青,政客口中的激进分子,我们讨厌屈服,但起码,这证明了我们的心还是热的,它依旧在跳动,为这个世界的美好事物。

《看见》读后感2

感谢读书社提供的电子书,第一次阅读柴静的书,她的文字是那第朴实、接地气。故事又是来源于她的采访经历,是那么的真实,给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柴静《看见》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在我们普通大众的眼里,他今天做了好事,扶老太太过马路了,给某某儿童基金捐了多少钱了,见义勇为什么的就是好人。而坏人呢?做了犯法的事就是坏人。

在柴静的《看见》里好人和坏人没有这么泾渭分明,法律判定犯了法也不一定是坏人,就像药加鑫案,药加鑫撞了人还杀了人,网上的舆论一边倒都要判他死刑。柴静为了看见真相,他为什么要杀人,才知道当时的药加鑫因为恐惧,以为被撞的人记住了他的车牌,怕找他们父母的麻烦,冲动之下便起了杀心。药加鑫在父母面前是个乖孩子,努力赚钱也是为孝敬父母。

在我们所有人眼里年里看来,吸毒的人就是瘾君子,道貌岸然一副伪善的模样。吸毒女被送进戒毒所后便没人再管她,因为她已经列入坏人的名单,朋友亲戚都跟他们划清界线。所以后来被戒毒所所长卖到风月场所也没人知道。可谁又能想到,代表正义的警察会做出这种事情。事情最后吸毒女释放被家人接回去,戒毒所所长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强拆开发商如果他不强拆自己也会有身命危险;村里自杀的小学生,他们不是受到邪教蛊惑,而是在同学面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等等等等!人有绝对的善恶吗?没有!

人,始终是人!~我们不用深究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区分他做的这件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而这时候就需要擦亮双眼,看见真相。

《看见》读后感3

翻到最后一页才感叹终于看完了。

本书一共二十章,在看前十章的时候内心极其痛苦,于是决定停下先去看一本其他的。起初不喜欢作者的咄咄逼人和自作聪明,但是题材是想要了解的类型,所以纠结着也就看下来了。看完其他的书再回来,发现后十章的感觉完全变了,不知是否也因为我的心情转换了。我觉得作者变了,或者说在记者这个职业上成长了。她会反思自己,会认识到以前自己的问题并且试图努力改正。她从一个冰冷的记者变成了现在有感知有温度的记录者。

因为赞同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而标记分享了格外多的段落。对于书的内容有些想法已经边看边写了,说说柴静吧。有天看着她的一句感慨突然就想,在人的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分配果然都是均匀的,这一生你要明白的道理要经历的情感波动,该有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已经全部明明白白的安排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柴静其实真的挺幸运的,被良师益友包围,看到她的问题没人逼着她一定要变成怎么样而是宽容,包容着她给她时间,让她一步步自己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成长这件事一定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每一个人都处在变化之中,我也不该在没有了解她的时候就直接判定她就是如此不懂感恩不懂柔和的人。但其实每个人也都是她,谁会对听来的道理听来的劝解就直接乖乖遵从呢,谁不是撞了墙才知道找找是否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呢。时间还很长,成长慢慢来。

但真的挺难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这件事。希望在慢慢积累的经验中,能够学会温柔地看待每个人每件事。

有些乱,想到哪里说哪里了。

《看见》读后感4

《我看见了大海》这篇课文,写了继父是怎样培养河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读的时候,泪水都会顺着脸颊情不自禁地流下来,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

我在八岁那年,妈妈爸爸离婚了。从那时候起,我就跟着妈妈东奔西走,没过着幸福的生活,学习也给耽误了。直到今年,妈妈成立了新的家庭,继父是一位瓦工,靠出苦力挣钱,弟弟正在读书。我也终于可以读书了,真感谢继父给我一个完整的家。

每天放学,我除了做好作业之外,都要帮助妈妈干家务活,而且做得很好(因为在和妈妈生活的日子里我得到了锻炼),自己的事从来不用别人操心。继父每天很早出去,很晚才回来。看到他那精疲力竭的样子,我心里很感激,尽量去照顾他。每天看到继父踏进家门口,我不管做着什么。都赶紧给他沏好茶水。等候他洗完手、脸后。给倒上水。吃饭时,他喝一杯酒我给满一杯,还把好吃的菜夹给弟弟和继父吃。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继父的脾气很暴躁,有时还动手打妈妈。有一次半夜里,妈妈被打后哭着跑出了家门。看到这情景,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每当看到他们争吵、妈妈被打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别的同学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和父母手拉手自由自在地散步;他们和父母心情愉悦地逛商场;他们和父母无拘无束地谈心交流;他们和父母亲昵地撒娇......一想到这儿,我真恨不得把他们的爸爸妈妈给抢过来。

我感 ……此处隐藏4840个字……,谢谢柴静的《看见》,让我自己看见。

《看见》读后感12

看完这本书大概花了两周,抽空写了一点感想,但又觉得过于矫情,一字字的删去。还是来天马行空想到啥写啥。柴静说,每个生命都是有很多个个体组成,我经常听到小学生甚至大学生轻生的现象,每每听到这种新闻心中无限的悲悯,不禁感叹,生命真的好脆弱。谁能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要想成功,只能不断的抗击抗压,只要牢记初心。

当然,说这个不只是为了鼓励别人,同样说给自己,现在的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有时候很想改变但是会恐惧到退缩。朋友说我很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其实他只说对了半句,但我不会经营生活啊,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想想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是自己变得更优秀,看看这句话说的那么没底气,“更”有界定吗?还是对自己过于温柔,事事留有余地。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那你的离去还有什么意义?”且行且珍惜,时光匆匆,容不得自己时时迷茫,希望这一次能把自己所决定的事坚持下去,不抱怨,不遗憾。

柴静的《看见》也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真情,她,温柔平和,眼里无限的悲悯与温情,很好的平衡了工作与情感所需要达到的境界,我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整个世界。现实中我总容易被太多愚昧蒙蔽,所以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善良的人在公正的要求下以宽松的视角对待每一件事。时常勉励自己,不娇柔做作,不阿谀奉承,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在这复杂美好的世界中绽放我自己的青春。

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见了自己,我要拥有我自己的十年之期,好好经营我生活,十年之后的自己一定是幸福的。

《看见》读后感13

看见这本书是几年前和闺蜜交换来的,一直没有看完,这其中有一些自己的小矫情,不愿意去碰触一些内容如:虐猫事件,家暴等等。这次呢正好借助读书会的机会把它重新认真的看一遍。

书作者记者柴静序言中写: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确实如她自己所说的,这本书真的是作者身临其境的感触,灵魂深处的发问。

这次看的我觉得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和现在的疫情最息息相关的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2003年的非典相信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印象深刻。但是当时的我还年轻,没有孩子。甚至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没有什么牵挂。只记得当时,每天上班都有一个同事背着消毒桶给每一个办公室消毒,不能坐公交车需要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这次疫情不一样了,人到中年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汹涌而至的疫情让我们不知所措,担心老人担心孩子,责任产生了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见”柴静描写的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第一次面对大疫情既没有经验,各种物资医疗设备相对短缺,但是我们还是战胜了疫情。相比今天,我们有了非典时候的防疫经验,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视节目里不但有讲述防疫的方法,更是加强了疫期的心理辅导。书符合心境更容易吸引人,白天和同事们进社区完成防疫任务,晚上和孩子们一起静静的看看书,充实又有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的心态,祝福所有的人平安。中国平安。

《看见》读后感14

最近看了一本书——柴静的《看见》,看完了总觉得该写点什么,就算是给自己。

我们其实并不比所谓的专业编导差什么,我们有一样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但是我们却从来不肯说出我们的感觉。

非典时期的恐慌疑惑、白色恐怖带来的可怕的窒息感。我们都不曾表露。电视里在循环呐喊:“我们一定会闯过难关!”可我总觉得这种话不会是一个感染者说的,他也许会说的是:“我会死吗?”

双城连续服毒事件,我们会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扼腕叹息,但也会因为那毕竟不是我们的亲人而很快遗忘。

面对残忍的事情,我们不愿去多想,所以选择逃避,从悲哀的情绪中逃遁,教育自己和身边的人多去想一些阳光普照的事情,生活就会容易很多。可能这就是生活在别处吧,此岸太多血腥,故人类去对岸寻找伊甸园。写到此处,我是清醒的,然而搁笔之后,我也许还会像以前一样,寻觅世界里的欢乐,只在这一刻,我愿意深深咀嚼一些痛苦。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对柴静的思维感到诧异,我惊异这些刀一样的文字来自一个女人,每一句话,看似云淡风轻,都步步杀机,刺中阴暗角落里的渣滓,也刺中生活在平安里的人们,突然,我对自己的平安有了负罪感。好像庆幸自己居然可以在这样的世界里平静地活着,而又有那么多的生命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承受着我不敢设想的痛苦。

柴静可以从事件的切口开始,一步步剥落事物的外壳,挖掘内核。反映社会,反映人性,反映心灵。一个女记者,拥有女人的韧性,既有渗透的本领,还有男人的果敢决绝。我不由想到白岩松早些年对柴静说的话:“你会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记者,虽然你现在还不是。”我还无法理解这之间是什么东西让文艺女青年成为铁血战士——我暂且这样形容我眼中的她,但是我真实的看到了这番变化。

于是,我在想,我是否也应该去经历些什么,让心感受些什么。

《看见》读后感15

同为教育工作者,读完沈丽新老师的《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感受到了沈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中受益匪浅。

老师经常被比作灌溉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事实上每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踏上社会,老师的教育对之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把老师当成绝对的权威,而老师也应该给予孩子爱与尊重。

有一个心理误区是“我这都是为了你们好”而不顾方式,当对方是一个孩子或一群孩子的时候,“为了你们好”这个目的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你们应该怎么做”太简单粗暴,“你们如果这么做,会很好,为什么”,这就是用爱与尊重来填充。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的,也就是学生学到的,教书育人,并行不悖。

沈丽新老师提及了指导学生尊重每一个人的正当职业、表达方式、私人空间,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完善补充,并不限于此,只要是真善美,我们都可以自由发挥,去引导、教育学生。

在他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心智还不成熟,喜欢玩耍,注意力没办法长时间集中,等等,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一直用批判的眼光去看,而是要同时用探索发现的眼光去找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爱是鼓励、是包容,是教育的本质。

就美术课堂而言,有的学生造型能力强,有的学生空间感比较好,还有的学生色彩感知力这方面特别突出,对每个学生的长处给予鼓励,才能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对课堂建立起兴趣。

毕业多年之后,有的学生记住的是老师的微笑,有的学生记住的是老师的拥抱,有的学生,记住的是老师一句温暖的鼓励,当我们老师能做到温情、善意、敏感、理解、尊重、呵护、体谅、专业和自省,学生们一定会对我们发自内心的敬爱,我们的爱一定能让学生看见,并长久地在学生的眼中、心中留存。

《《看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