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时间:2024-01-04 15:57:29
死亡诗社观后感12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12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死亡诗社观后感1

“传统,荣誉,纪律,优秀”。

学校里的这些教学原则束缚了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这所因严谨的教学制度和极高的升学率而得意的名校,因为一个老师的出现,一群学生的观念变了。

这位名叫kiding的英语老师让学生学会选择。因为他的存在,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自己不是无路可走,他们有很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是在生活中表演,还是去做真实的自我?可以选择是浪费光阴,苟活一世,还是“卡匹迪恩”(抓紧时间),把握青春,让生命变得不同寻常?可以选择是顺从传统,还是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敢于开拓新天地?可以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说出真话?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得不说,这个老师给了这群学生很大的启发。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仅有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喜欢是不够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亲的支持,面对他的,永远只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话语。父亲认为这是爱他,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个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怜的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明白儿子为什么自杀,而是将罪恶的根源归结在kiding老师身上,以为是kiding老师害死了自己优秀的儿子。

如果nill的父亲能够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nill能够选择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会变成如此。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如果学生们不选择接受这个老师的新思想,不选择自我思考,那么,死亡诗社就不会复兴,他们的思想不会因此改变。

对于选择的意义,除了现在,我从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忆起以往的自己,我顿然感到脸红。

我何时做过一回真实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规,卸下装备时,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伪装起来,把自己伪装起来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会喜欢的。大家也都在装啊,为什么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场戏,谁演得出色,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于是,我又重新戴上无脸的面具,演绎自己的生活。

是啊,知道如今,有时做一些违背传统原则做的事情,总是会被老一辈的人指责。我们总是想去迎合别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卖,背叛,什么都无所谓了。戴着面具的我们活得很匆匆,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在意传统的守则,以至于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信仰,选择人云亦云,不再敢于逆流而上。这样的我们,何时明白过,其实,我也是一个美妙的生命,我是一个个体,“我”也很重要!

但是,现在,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时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那么,我想,从现在开始:

选择自己的生活,敢于挑战命运的枷锁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2

看完《死亡诗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框中流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场。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廷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

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社会,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里面讲述了尼尔本来是一个热爱演戏的孩子,由于家里的关联,他父亲只想他成为医生和律师,因此在学校的一倾活动也不能参加,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能够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能够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期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知诉父亲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正因他自己讲了也白不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杯具的发生。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好处。

另一方面,基廷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他的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教学方法与众不一样,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仅简单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让学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种环境下,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正因社会是这样,是无法解决的,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基廷先生的错,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创新者,只是有时有些事也是很无奈的,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有与众不一样的想法,但却想不到他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让人活在一个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点自由也没有,也许尼尔的自杀让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也都存在着,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根本就没思考到孩子的爱好,从小让他们学习钢琴,画画,星期天都不放过,让他们从小就成为小大人,他们没了童年,没了乐趣,只会成为生活的奴隶。而他们并不开心,而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来作为理由,其实他们是在以爱的名义来伤害着他们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对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比整天学习还重要。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或许你刚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和我一样会把它当做恐怖片吧,但其实这是一部有关教育的影片,不仅不恐怖,而且很精彩。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尔顿教会学校。那是一个充斥着教条、古板气息的古老学校。以传统、纪律、荣誉、卓越作为学校的四大支柱。然而,基丁老师的到来,却悄悄地改变着这一切。

当其他老师都以一种正统的、严肃的方式进行着他们的教学的时候,基丁老师却吹着口哨将他的学生带出了教室,带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求知之路。他教他的学生们及时行乐 ,教他们抓紧时间,让自己的生活与众不同。他带领他们领略诗歌的美好,将刻板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手法抛在脑后。影片中有一幕我觉得非常精彩:他让学生们都站在桌子上,告诉他们要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并让他们每个人都朗诵自己作的诗歌,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诗歌唱出来。在基丁老师的影响下,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像他一样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学生。这些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社团。白天,他们忍受着学校里刻板,严谨的教育。晚上,他们打着手电,穿过树林,穿过河流,去赴一个诗歌和梦想的约会。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死了,诗社散了,老师也被开除了。当基丁老师即将离开教室的那一刹,一向软弱的托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来, ……此处隐藏6162个字……浅笑的花朵,

明日必将凋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教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向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简便趣味,富于创造力并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活力!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梦想。并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可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尼尔的死是个杯具,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我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我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教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理解的,可是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教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并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最终又回归拉,哈哈!

每一个爱诗的人都有难以遣散的怀念和忧伤……。

真的是这样的么?

死亡诗社观后感11

所谓经典必是值得人们反复温习的,《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和规则是完全对立的。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当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学生的所作所为相对传统来说是叛逆的,但这种叛逆行为本身并不是对所有规则的否定与反叛,而主要集中于对教育中僵化、禁锢人的思想部分的抗争。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

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正如上海世博会,我觉得留给中国人最大的精神财富,可能正在于培养了中国人的规则意识。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经过世博会之后,中国人不但懂得排队,而且还能排9个小时的队了。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杀。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与其说他在培养学生,还不如说他是在生产一件件待价而沽的商品。回想当下社会的种种教育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想这可能才是这部电影所要带给我们的一些值得考量的东西。当然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整个社会发展状态的真实反映,这些问题的产生我们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某一个具体的个人,甚至于我们有时候明知存在问题但是还要迎合它,因为我们确实真实的活在一种还不完善的规则之下。看来,规则这个名词本身是没有好坏的,只是我们需要去创造更加适合人类发展的规则,而自由恰恰是实现这些的催化剂。

死亡诗社观后感12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先生在课堂上也引用了这一句,他鼓励学生们别陷入这种境地,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Oh captain,my c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是终点也是起点。叙利亚诗人尼尔多斯在他的诗中曾表述道: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梦想,那么你永远不会梦想。听起来像是悖论,但这种矛盾性不也让我们的生活慢慢和自己相聚吗?

即使愚蠢,即使另类,但只要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这个梦想就是有意义的。或许你会问,这意义又存在于哪儿呢?我会回答:这意义存在于你追寻梦想中所呈现的自由感,在于你一点又一点的与你自己相遇靠近。

《死亡诗社观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